将数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重塑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生态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3-04-06浏览次数:203

数字时代背景下,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“简单应用”走向“深度融合”,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场景已经从应然需求变为必然选择。面对数字化转型趋势,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将数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,通过标准制定、模式建构、资源整合、机制重组,重塑互为支撑、循环提升的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生态,以此实现全领域贯穿、全周期采集、全过程追踪的系统性评价,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要素重置:

建立层级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

评价目标设定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,需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构建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。

厘定课堂评价内容。基于OBE成果导向理论和职业教育办学宗旨,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,在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基础上,根据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基本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,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,确定教学内容、教学组织、考核评价、教学支持、学习成果等评价维度。

丰富评价指标内涵。完善基础性指标,包括学情分析、个体目标、学习能力测评等基础数据。突出过程性指标,涵盖资源访问度、活动参与度、小组研讨实践、个人活动贡献等过程数据。强调成效性指标,包含升学考试、职业技能考试、技能大赛、就业质量等考核数据。

设置指标观测点。将每项评价指标细化成多个可衡量、可达成、易判定的观测点,以此保证评价内容清晰明确、覆盖全面。如,在学习成果指标观测点中,既包括调研报告、方案制定、项目设计等显性学习成果,也包含职业精神养成、职业伦理渗透等隐性学习指标的达成度。基于此,形成“评价维度—指标—观测点”层级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,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从“局部”到“全景”的覆盖。

模式重构:

打造交互式数字化教与学课堂

数字化信息是数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力支撑。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,有助于实现数字化过程信息的全面、高效、动态收集。因此,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要从两处着手。

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。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移动学习、远程协作、虚拟实验室、智能学习空间等为载体,将不同时空教学活动深度联结,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、提升认知水平,还为过程数据的智能化采集、教学结果的即时性分析、教学时空的全程化跟踪提供了捷径。教师通过学生资源访问、任务完成、拓展学习等行为的历史数据,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个体需求,调整教学策略,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,开展精准教学;学生借助数字平台拓展学习时空,实时交互沟通,纠正认知偏差,完成知识建构、迁移和提升。整个过程数据即为评价的源数据。

推进数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。基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源数据的过程性采集,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,结合校内外导师评价、学生自评和客观数据,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。在这一过程中,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。首先,根据课型匹配关键质控点。质控点直接影响评价结果,因此提炼关键质控点时,一要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兼顾不同课型特点,确保质控点的典型性和独特性;二要精准体现各评价指标的内涵,确保质控点的代表性和有效性;三要覆盖该课型的教学各环节,确保质控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。依据理论课理论知识培养规律,确立知识目标达成度等质控点;依据理实一体课能力培养规律,确立理实一体化设计等质控点;依据实践课技术技能形成规律,确立专业技能达成度等质控点。其次,科学设置质控点权重。邀请教师代表、企业代表、教学管理人员、学生代表、领域专家分别为关键质控点设置权重,然后加权平均,最终形成理论课、理实一体课、实践课相应关键质控点的权重。再其次,形成课堂成长画像。数据平台采集分析相应的教学状态数据,形成以师、生为个体,以周、月、学期为周期的过程性报告、增值性报告、结果性报告。针对同一个体教师和学生实施纵向对比,分别形成教学成果增值画像和学习成果增值画像。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档案和学生学习行为档案,将师生增值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评价,推动师生持续改进教与学质量。

载体重组:

构建智能化学习资源供给体系

课堂教学评价离不开数字化资源的加持。优化智能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对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智能感知、实时监控、即时反馈和精准管理。因此,应以“应用+联通”为原则,打造以数字化教辅资源、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各类智慧教学应用场景为主的学习资源供给体系。

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。以课程模块化、内容项目化、资源数字化为目标,推动覆盖各专业(群)、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,开发多形态数字化资源,推动课程实现从资源建设、授课、实践教学到作业、答疑、教学评价、课程考核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。

推进智能化管理平台集成。针对校内与校外两个课堂,结合理论教学、实践教学、顶岗实习教学等管理要求,强化精细化管理,建立服务师生教学的教学管理平台、监控保障学生实习就业质量的实习与就业管理平台、服务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课程教学平台、支撑校内机构网上办公及数据治理的校情分析平台,集成打造以质量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平台,全方位、常态化支撑教育教学,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监控、智能化学情分析和智能化教学绩效评价。

自主研发校本数据中心。统一数据标准,打通数据孤岛,实现教学管理、学生管理等系统间的衔接贯通,有效链接学生、教师、学校等主体间的数据,形成数据源头即时采集、监测实时分析预警和交流互动立体智能的智慧成效,为课堂评价有效开展创建完整的数据信息链条。

推动教学场景智慧化改造。投资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,对传统教学场所升级改造,达到所有教学场景智慧化改造、所有课程线上运行、教学场景网上巡课全覆盖的目标。

机制重立:

架构多层次教学评价保障体系

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系统性工程,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、优化监管流程,以提升评价效果。

优化评价组织管理。组建多元化课堂质量评价指导委员会,调查、研究和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,进行评价准备和运行指导。组织学校、技术人员和职能部门建立评价组织机构,夯实主体责任,按工作流程和步骤完成评价相关任务。

建立课堂质量监控机制。完善“学院—教学单位—基层教学组织”三级教学质量监管机构,建立健全课堂管理制度,实施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,以“专项督导”“掌上督导”“远程监测”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监测活动。

完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。针对共性化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形成评价结果并及时反馈,汇总整理后作为评价体系改进依据。通过多途径、多平台、多形式的评价应用普及和交流活动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规范性、主动性和有效性。

建立评价改进提升机制。关注评价指标、评价模型、数字化平台的周期性循环优化提升,形成“建、用、评、改”机制。出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,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,以此提升教师参与课堂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驱动力。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,定期组织“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测试”等提质培优工程,助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。

(作者:王晶晶 宗永刚,单位:滨州职业学院)